近年来,广州市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努力提高工业用地利用效率。就在上周,市政府又公布了《广州产业用地指南(2018版)》,对三个大类600多个小类的产业在广州的用地条件进行统一把关,凡是用地规模较大但产值较低、不利于产业机构优化的项目将被限制用地,资源消耗大、污染环境、工艺技术需要淘汰的产业项目将被禁止用地。
据了解,广州现有107个产业聚集区,分三类:工业集聚区、物流集聚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工业聚集区占比约六成。


严控增量 告别大规模造城
同样为2万亿GDP总量(人民币计价),广州的市域面积(7434平方公里)是香港的6 .7倍、新加坡的10 .4倍,换句话说,广州每平方公里土地的经济产出,大约相当于香港的1/6,新加坡的1/10。如何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成为广州市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广州总体规划草案(2017-2035)》明确提出广州未来将控制人口规模、有序疏解旧城区人口,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硬约束,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2020年后新增建设用地逐步减少。上述总规中“严控增量、优化存量”的思想,意味着此前多年通过大规模造城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路径彻底结束了,而这一点也成为2018版用地指南的总原则。
2018年版指南开宗明义地提出,需要将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产业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从而有效缩小产业用地的数量,节约集约用地,提高产业用地效益。
指南还将全市现有的产业聚集区分成三类共计107个产业园。第一类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主要容纳的产业项目包括广州的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先进制造业;第二类物流园区(物流集聚区)主要容纳的产业项目为仓储业、道路运输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等产业;第三类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接纳包括总部经济、金融业、会展、科技创新等生产性服务业。
上述107个产业园中,中心城区基本都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外围主要是工业集聚区,还有少量物流集聚区。
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需求
2018年版指南还严格提出,凡是对列入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的建设项目,新建项目未经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投资管理、国土规划管理部门原则上不办理相关手续;改建、迁建项目需报省级以上投资主管部门核准,严禁以改造之名扩大生产能力。
作为转变经济发展动能的配套措施,本版指南也提出,对符合国家、广东省、广州市相关产业指导目录和产业发展政策的产业用地项目,在符合产业方向,明确产业用地类型的前提下,可采用挂牌方式出让,优先安排供地,实现“以项目找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开发效能。